KK体育茶艺师:卖茶的路上都混成了湖!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3-05-30 01:55:34

  茶艺师小姐姐很委屈地说:我好歹是拿到了茶艺师职业资格证的,我这个年龄,能拿到证的很少。

  真正的茶艺师,懂茶,懂美学,懂营销,懂心理,更能推茶,但这方面的人实在太少。

  市场对茶艺师的要求:要泡得了茶,做得了销售,还要搬得了仓库,但核心技能,还是卖茶成交。

  纵然有最高等级的茶艺师证书,但把好茶泡出9块9包邮的水平。与客户交谈,三言两语得罪人,百人无法成交一单。这样的茶艺师,也着实让茶企头大。

  相反的,纵然没有茶艺师证,能按照客户需求,把一款茶,泡出千滋百味。与人交谈,多理解、多倾听,宁可服软,也不与人争个一二,这才是茶的智慧。

  总之,茶艺师混迹江湖,按教材照本宣科,肯定不行。与人打交道,卖茶,才是真才实学。

  茶,不仅有迷人的香味,柔滑的质感,也有细腻的水路,一口入喉,满口生津,那样的感觉,只可意会,很难言传。

  茶是唯一具备精神属性的饮料,这也是茶客无法离开茶的重要原因。因为茶的精神属性,才衍生出懂茶不懂茶的争论。这个问题,茶艺师如果看不透,很容易得罪人。

  有的人懂茶,喝茶讲究仪式感。一饼好茶,三五好友,炉火慢煮,细细品味。这样的生活,光想就觉得很美。

  有的人喝茶不谈懂,只为解渴,三杯下肚,也是分外舒服。然而,懂茶的人看在眼里,牛饮简直就是对茶的亵渎。

  然而,口渴牛饮也好,闲情慢煮也罢,每一种都是生活方式,不同的人,不同的喜好,不同的场景,大家都只图个舒服开心。

  至于懂与不懂。或许,一个人,终其一生,也无法真正懂得一款茶,人生如茶,先苦后甜也好。细细慢品,海喝牛饮也罢。子非鱼,焉知鱼之乐。

  20多岁的小姐姐,面对40岁的老茶客,一个买茶,一个卖茶,意见不同的事,也时有发生。

  但40岁的老茶客,天下茶叶,已经喝过十之七八。这个年纪,喝茶,风味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已经把阅历融入茶里,更注重价值观的相互认同。说起茶来,张口人生如茶,闭口大道至简。

  听得20岁的茶艺师一脸懵,喝茶怎么就成道了,有时候还调侃一句,这是不是有点装?

  20多岁,青春正好、追求体态美的年纪,泡茶就好好泡茶,磨炼技艺,把茶泡的美,更要泡的好喝。

  面对40岁老茶客茶道的言论,多赞同少批评。以自己20多岁的阅历,得出一个茶道是装的结论,更是大可不必。

  等20岁的茶艺师到了40岁,有了人生阅历。那时候,多少人生如茶,岁月如歌的话语,都融合在一盏淡淡的茶汤里,细品之后,茶之风味,皆是生活。这是阅历的沉淀,是成长使然。

  终究,茶叶江湖,对茶的理解不同,这是正常的事情。但一个晚辈面对长辈,定要敬他三分。

  儒家文化圈的茶道,经历了:起源于中国—日本模仿—台湾学习—流回大陆的过程。

  上世纪90年代,台湾人来大陆办厂,带来喝茶玩茶的方法,被各大茶馆争相模仿。台湾那一套“中国茶道”,也随之走上神坛。

  其原因,是当时的大陆经济并不如今天这样繁荣,经济落后导致了文化单一。从台湾传来“新颖”的茶道,马上被当成香饽饽了。

  而台湾人的茶道,是在日本茶道的基础上,剔除日本的物哀等糟粕改进而来(中华太大,没啥好哀的)。

  无论倭人学习古代中国,还是近代台湾模仿日本,或是90年代大陆学习台湾,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,向强者学习的缩影,都是所处时代中的人,对先进文化殷勤期盼的结果。

  是中国经济的发展,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繁荣。然而,茶道依然守着30年前的左欣赏、右玩味,未能与时俱进。

  再加上少数人用茶道装神弄鬼,道衣素袍,大师装扮,四处指点。有人受不了30年前那一套,也是人之常情。

  然而,大家受不了的,只是搔首弄姿,被玩得花里胡哨,日渐变味,冠以茶道之名的茶艺,而非茶道本身。

  道,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。它所承载的,是宇宙乾坤,天地万物,浮云刍狗,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哲学命题。

  从人与茶的微观角度来说,“道”,是精神层面的东西。茶道,包含了人对茶、对世界的主观理解。可理解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,某种感悟。

  一个人的经历,感知、年龄、背景、学识、经验、情感、智力等因素不同,各人对茶的认知体悟自然不同。

  茶道,终究靠自己领悟,是人生阅历作用在茶上、人与茶构建的价值观。不同的人,自有不同的理解。

  这世间的事,正如一杯茶,上一秒还是温的,下一秒便凉了,再把冷茶温热,却也不是最初的味道。

  人生也好,茶圈也罢,纷纷繁繁。我们可以笑谈也好,也可以批判,但为一个懂不懂茶、何为茶道争得面红耳赤,倒是大可不必。KK体育官网